作者:斯維拉娜.亞歷塞維奇(Алексиевич С. А. )
譯者:晴朗李寒
出版社:貓頭鷹出版社
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赤色百科烏托邦系列作二部曲
◎作品授權超過五十個國家、四十種語言
◎俄文直譯繁中版,由吳佳靜老師(政大斯拉夫語系)審訂
◎台灣版限量作者封面印簽
「戰爭期間我知道了那麼多事,比我一輩子知道的都還多。」
孩子眼中的戰爭是什麼?戰爭又留下了什麼給孩子?二戰結束近八十年,世界仍有許多孩童無法倖免於大人的戰場,無論是身體或是心靈留下的傷痕,這些童年經驗會如何深深烙印,將影響著一代人的記憶,關於國家,也關於個人。
👧得來不易的戰爭反思
本書是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奇的「赤色百科」烏托邦系列二部曲,接續首部曲《戰爭沒有女人的臉》對戰爭的討論,這次她將目光轉向同樣在蘇聯二戰的勝利敘事之外,聲音較少被聽見的主人——孩童。她花費三、四年書寫,訪談超過500人,收錄成101篇故事。這些受訪者在二戰時年僅2至15歲,他們的兒時回憶透過她承自俄羅斯口述傳統,介於報導文學與散文之間的「文獻文學」新體裁,以多人獨白集結的方式,譜寫出一個世代的眾聲喧嘩,一幅複雜的人性圖像。
🧒孩童之眼下的戰爭
書中的回憶真實再現二戰時期孩子眼中的世界。在他們眼裡,戰爭不是象徵國家光榮或英雄人物,而是充滿離別與淚水。他們不懂為何看起來高大、白皙,穿著漂亮軍服的德國人會那樣殺人。他們不懂為何戰爭中連女人小孩也得死亡。他們與親人分離,在那片廣大的土地上流浪,有善良的人幫助他們,也有恐怖、難以回憶的經歷鞭笞著他們。他們眼中的戰爭呈現不同以往的多種樣貌,上世紀留下的聲音仍能為戰爭尚未消失的今日提供重要反思。
👧我們是戰爭最後的見證人
隨著老一輩的凋零,以及年輕一代的出生,這些長大成人的孩子意識到他們是這場戰爭最後的見證人,相隔近四十年後終於能留下他們的證詞與身影。兒時記憶中見過了無數屍體,學會挨餓,也學會祈禱,看著俄軍德軍的來去,也看著雪地裡臉上被開槍的媽媽;或是從其他女人身上找尋媽媽身影,以及想起準備上戰場的爸爸,離家前不忍回頭看他們最後一眼。書寫和發聲是為了對抗遺忘,戰時孩童的集體見證才能還原平凡人物活過的真實。長大後的他們急於留下的不只是失去童年的創傷與痛苦,更有對父母的無盡思念。